
平台“窃听”在经济上不划算,技术上不现实,法律上不允许
很多用户有过这样的经历:刚和朋友聊到某个商品,打开手机就收到了相关广告。这种“巧合”让很多人怀疑App在“窃听”对话。但事实是,一方面,从平台角度看,“窃听”在经济成本和技术能力层面都不现实;另一方面,从法律角度看,App“窃听”也不被允许。App会“窃听”只是一个普遍的误解。
经济成本:1亿DAU一年偷听成本数千亿
当前,较大数据规模的非实时语音转写(实时识别价格更高)服务,市场主流服务商价格约为0.6—1元/小时。如果每天偷听一位用户16小时(除去8小时睡眠时间),单日成本约为9.6—16元/人,每年成本约为3504—5840元/人。加上数据存储、分析等成本,一个每日活跃用户量(DAU)达到1亿的App,保持常年“窃听”的成本将达到数千亿元,这在经济上显然不可行。
事实上,用户日常对话中,真正具有广告价值的有效信息比例极低。相比“窃听”,企业完全可以通过用户主动点击等合法行为,以更低成本获取更精准的商业数据。
技术实验:技术上几乎不存在偷听可能
据法制网报道,2024年底,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网安中心测评实验室副主任何延哲对App监听的可能性进行了实验测试。何延哲介绍,一旦手机被“偷听”,手机耗能会异常增加,出现掉电过快、发热发烫、CPU和内存占用高等现象。通常情况下,如果手机处于“偷听”状态下,其耗电速度会比正常情况快27%左右。如果App进行“偷听”,超过1分钟会被操作系统切断,难以维持长期偷听状态。此外,多款App同时“偷听”也是无法实现,因为麦克风权限只能被当前位于前台或最后使用的App占用,而且同样受到1分钟内会被操作系统切断的限制。
何延哲说,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判断,“App几乎不存在偷听的可能性”。
而且,主流手机厂商都在系统层面设置了权限监控功能。以苹果iOS系统为例,当有App调用麦克风时,屏幕右上角会实时显示橙色提示点,这也让“窃听”行为在技术上无处遁形。
法律红线:获取麦克风权限需用户授权
按照相关法律要求,App需经用户明确授权同意后才有权限访问手机麦克风,并不会在未获得用户同意时随意开启并录音。
因此,正规的手机系统在收集声音数据方面有严格限制。从行业规范来看,各大应用商店都建立了严格的上架产品审核机制,即应用商店会对提交上架申请的产品进行预先审核,确定是否有麦克风等敏感权限的调用情况。如有对应调用,则要求App通过隐私政策、系统权限申请时的说明文案等方式说明调用场景及使用目的。若App存在违规收集、使用用户数据的行为,可能被应用商店下架处理,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。
那么,为什么用户会觉得推送内容那么准,以至于不少人产生被“窃听”的错觉呢?
原因一:跨平台营销推荐
跨平台营销推荐在业界被称为 “程序化广告”,这一商业模式作为互联网时代产品/服务与消费者的重要连通机制,具体是指广告主根据用户在其应用中的偏好,在用户当前使用的 App 上进行的广告展示。程序化广告是符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一种广告形式。这类广告是基于用户在前述应用上的网络行为数据,比如浏览、点击、收藏等举动而对用户进行行为偏好预测,然后形成用户群体画像,进行定向营销广告。
例如,用户在A电商平台搜索了一款猫粮。关闭A平台后,打开了B社交平台,发现B平台也在推荐猫粮。这并不是B平台对用户做了监控,是A平台作为B平台的广告主,通过程序化广告利用A平台的数据定向给用户展示了广告,实现跨平台的广告营销。
原因二:“幸存者偏差”
例如有一千名用户都提到了猫,其中999名用户打开App后推送的内容都与猫无关,但有一名用户发现App推送了猫的内容,这种反常的巧合格外引人注意,这名用户就会将其放大,甚至猜测 App 在 “窃听”。这在心理学上叫“幸存者偏差”,回到这个话题上,用户会将这种偶然的情况归因为必然,产生被窃听的错觉。
尽管手机 App 不会“监听”我们的生活,但提高数据安全意识,保护自身权益依然很重要。在日常生活中,大家要注意保护数据隐私。安装软件时,要从官方应用商店下载正规 App,安装时仔细查看麦克风和摄像头等敏感权限申请,用好法律和技术提供的保障。
评论 (0)